沮授的出身及最终结局
1、沮授出身于冀州牧韩馥的部下,最终结局是兵败被俘,拒绝投降,最终被杀。沮授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,他出仕冀州牧韩馥,为其出谋划策。后来,袁绍夺取了冀州,沮授便成为了袁绍的谋士。他聪明过人,善于分析和预测形势,为袁绍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。但是,袁绍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,导致了最终的失败。
2、三国志 袁绍传:沮授,字公与。广平人,少有大志,多权略.举茂才,历二县令,又为韩馥别驾,表拜骑都尉.袁绍得冀州,又辟焉. 生平简表 《三国志》袁绍传:从事沮授说绍曰:“将军弱冠登朝,则播名海内;值废立之际,则忠义奋发;单骑出奔,则董卓怀怖;济河而北,则渤海稽首。
3、沮授是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人,出身士家大族,先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别驾、骑都尉,后来又在袁绍手下担任监军、奋威将军,是袁绍手下最早提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人,是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,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俘虏,沮授不肯投降曹操,准备逃回河北,而被曹操所杀。
袁熙、袁尚为何被公孙康诱斩?
1、袁熙、袁尚在辽西与乌丸作战,败逃至辽东,被公孙康诱杀,首级被送回。尚因其勇猛,曾与熙密谋在辽东占据一郡,但公孙康早有预谋,设伏后将两人捉拿并处决。尚临终前,尚请求席子,熙则回应说:“头颅即将远行,何需席子!”关于袁谭、袁熙和袁尚,史书记载:谭字显思,熙字显奕,尚字显甫。
2、当公孙康得知曹操撤兵的消息,他心中的恐惧转化为行动,果断地斩杀了袁尚与袁熙,连同乌丸单于的首级,送到了曹操的面前。 这令曹操的将领们惊奇不已,他们询问其中的奥秘。曹操解释道:公孙康畏惧袁尚的影响力,如果我强攻辽东,他势必会与袁氏兄弟联手对抗。但我的撤退,反而促使了他们的内斗。
3、官渡之战前,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地处偏远不肯归服。等到曹操打败乌桓,有人劝说曹公立即征讨他,就可以捉住袁尚兄弟俩。曹操说:“我正让公孙康斩下并且送来袁尚、袁熙的人头,不去麻烦军队了。”9月,曹操率兵从柳城回来,公孙康随即斩了袁尚、袁熙和速仆丸等人,把他们的人头送来。
4、”曹操说:“公孙康向来害怕袁尚等人,我紧逼他就把力量联合起来,放松他就会互相算计,情势就是这样啊。
三国中,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做了哪六个决策?
官渡之战中,袁绍的六个决策如下: 田丰为袁绍制定的袭扰曹操的策略未被采纳。《三国志.袁绍传》记载,田丰建议袁绍利用曹操西征刘备的机会,袭击曹操的后方。然而,袁绍未听从这一建议。 袁绍因儿子生病而未支援刘备。
袁绍在官渡之战当中,前期就有着非常大的问题,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,所以才导致后来结局的失败。当时,袁绍把希望阎良和文丑这两名人员的身上,但是这两个人并没有特别强的军事能力。再加上在后期的时候,曹操已经被逼入绝境了,而当时的曹操缺了一些粮食。
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,为曹操击溃袁绍,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,此战击溃了袁绍,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。 官渡之战后,曹军活捉了沮授。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,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,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。
首先,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,千里黄河多处可渡,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,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,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。其次,官渡地处鸿沟上游,濒临汴水。鸿沟运河西连虎牢、巩、洛要隘,东下淮泗,为许都北、东之屏障,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。
在乌巢之战之前,袁绍、曹操双方表面上处于相持阶段,其实曹操粮食已尽,如不能快速击败袁绍,曹操也只能做出退兵的决策。届时曹操将不得已放弃兖州北部地区,兵力回缩至兖州、豫州边界,让袁绍大军渡过黄河。袁绍一旦在兖州站稳脚跟,随时可以出动大军威逼许昌,曹操就危险了。
经过:两军在官渡对峙。因许攸投靠曹操,告知曹操袁绍在乌巢囤粮,曹操夜偷袭乌巢,袁绍军因无粮草军心涣散,高览张颌又被猜忌投降曹操,袁绍军队军心涣散。结果:袁绍被曹操击败,袁绍仅余800余骑逃回河北。
“四世三公,门多故吏”,是什么意思?
“门多故吏”:指汉末朝廷中的大臣,基本上都是袁家所提拔上来的,故而门生,交往密切的非常多。
四世:指的是袁家的四代人,包括老太爷、爷爷、父亲和袁绍、袁术这一代。三公:指的是汉朝的司空、司徒和司马,是当时的最高官职。四世三公的地位:显赫的家族背景:四世三公代表了袁家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。
指世代官居高位。 【出处】: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绍传》记载: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,儿子袁敞为司空,孙子袁汤为太尉,曾孙袁逢为司空,袁隗为太傅,四世.: 东汉末年比较强大的军阀之一:袁绍,字本初。
真实历史上,到底是谁斩了袁绍大将颜良、文丑?
1、历史上颜良确实是被关羽所杀,但文丑并非关羽所杀。颜良被关羽斩杀: 根据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和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的记载,建安五年,袁绍派大将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,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迎击。
2、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被誉为“斩颜良,诛文丑”的英雄。然而,真实历史中的情况是如何呢?首先,颜良确实是在关羽的手下丧命的。那是汉末三国时期少数的阵前斩将之一。但文丑的死因,就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了。
3、可见斩颜良这件事,史书《三国志》和小说《三国演义》是描述是一致的,都是关羽所杀,而且连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,关羽是从万军之中取了颜良首级。 但是,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并没有提到斩文丑的事情。
4、正史上记载,颜良确实是被关羽所杀,而文丑则是在乱军之中不幸丧生。根据《三国志.关羽传》的记载,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。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迎战。关羽在战场上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,便策马冲锋,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了颜良,并斩下其首级返回。
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双方交战的路线
1、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在官渡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,史称“官渡之战”。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,继而击溃袁军主力。此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,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
2、官渡之战地形图,见于《三国志.魏志.袁绍传》,许昌正北是官渡,从官渡到黎阳,是西南到东北,中间依次是官渡、乌巢、白马山、白马、白马津,白马北面,河对岸是黎阳。黎阳西南是延津。《后汉书》记载,袁绍并没有出战,在听说败绩后,与袁谭帅800多骑兵,逃回黎阳,黎阳当时驻军是蒋义渠军。
3、在官渡之战中,袁绍先派颜良进攻白马,曹操采纳荀攸建议,声东击西,成功击败颜良,解了白马之围。袁绍虽初战失利,但兵力仍占优势,先后在阳武和官渡附近与曹军对峙。双方在官渡对峙中,曹操面临物资短缺和士气低落的困境,但荀彧的信件坚定了他的决心,他坚守待机,同时加强防守和寻找进攻机会。
4、背景概述 东汉末年,曹操在北方逐渐壮大,与袁绍形成两大势力。袁绍凭借冀州富庶之地,拥有庞大的军队,意图统一北方。曹操则凭借智谋和军事才能,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。双方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,在官渡展开决战。
5、官渡之战,是东汉末年“三大战役”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公元199年,袁绍挑选精兵十万,企图南下进攻许都,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。公元200年,曹操发起攻击,击败袁军,顺利退回官渡;袁军初战失利,但兵力仍占优势。